
“互聯網+”大幕拉開隨風起舞 漫話12大領域
“互聯網+”大幕拉開隨風起舞 漫話12大領域 【來源:中國信息產業網-人民郵電報】 |
導 語 “互聯網+工業”——產品生產制造更智能 最近,德國“工業4.0”與中國元素碰撞,成為漢諾威IT展覽最大的看點。“工業4.0”是應用物聯網、智能化等新技術提高制造業水平,將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通過決定生產制造過程等的網絡技術。“互聯網制造業”和“工業4.0”一樣,將顛覆傳統制造方式,重建行業規則。在“互聯網+”的驅動下,產品個性化、定制批量化、流程虛擬化、工廠智能化、物流智慧化等將成新趨勢。 “互聯網+農業”潛力巨大。數字技術可提升農業生產效率,農業信息的互聯網化將有助于需求市場的對接。農民不僅可利用互聯網獲取先進的技術信息,也可通過大數據掌握最新的農產品價格走勢,把握農業生產重點趨勢。農業互聯網化,可吸引更多人積極投身農業品牌打造中,創造出更為多樣模式的“新農業”。同時,農業電商的市場空間廣闊,大爆發時代已經到來。 從余額寶、微信紅包再到網絡銀行……互聯網金融已悄然來到每個人身邊。傳統金融向互聯網轉型,金融服務普惠民生,成為大勢所趨。“互聯網金融”的結合將掀起全民理財熱潮。 “互聯網+”金融將讓小微企業貸款門檻降低,進一步激活小微企業活力。互聯網金融包括第三方支付、P2P小額信貸、眾籌融資、新型電子貨幣以及其他網絡金融服務平臺都將迎來全新發展機遇,社會征信系統也會由此建立。 互聯網家電產品互通,即不同家電產品之間的互聯互通,將實現基于特定場景的聯動。不僅僅是將手機作為智能家居的入口,更多的智能終端也將成為智能家居的入口和控制中心,從而實現互聯網智能家電產品的硬件與服務有機融合,“家電家居”產品衍生出強大而令人震撼的“智能化家居”。 未來的傳統零售和線上電商正在融合,傳統的賣場轉型為和互聯網互動的店鋪。許多實體店成為綜合服務的網購線下服務站,這也是零售業的創新方向。跨境電商成為零售業的新機會,在未來的對外貿易中也將占據更加重要的地位。移動電子商務正在改變整個市場營銷的生態。大量移動電商平臺的創建,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便利的購物選擇。移動電商將會成為很多新品牌借助社交網絡走向市場的重要平臺。 “互聯網交通”不僅能緩解道路交通擁堵,還可為人們出行提供便利,為交通領域的從業者創造財富。實時公交應用、嘀嘀和快的為用戶出行帶來便捷;而易到用車、嘀嘀專車和PP租車則發揮了汽車資源的共享,掀起互聯網交通出行領域的新浪潮。在旅游服務行業,旅游服務在線化、去中介化會越來越明顯,自助游會成為主流,基于旅游的互聯網體驗社會化分享有著巨大空間。 據稱,僅2015年,教育部就將為教育信息化投入700億元。在過去的2014年,K12在線教育、在線外語培訓、在線職業教育等細分領域成為中國在線教育市場規模增長的主要動力,很多傳統教育機構,正在從線下向線上教育轉型,而一些在移動互聯網平臺上掌握了高黏性人群的互聯網公司,也在轉型在線教育,通過大數據技術,實現個性化推薦。而基于移動終端的特性,用戶可以用碎片化時間進行沉浸式學習。 互聯網時代,單一廣告的模式已終結。未來廣告公司需要用互聯網創意思維和互聯網技術來實現。互聯網語境的創意模式,過去考驗廣告公司的能力靠的是出大創意拍大廣告片做大平面廣告的能力,現在考驗廣告公司的則是實時創意。互聯網語境創意 技術 實效的協同才是互聯網+下的廣告公司的出路。 互聯網與文化產業高度融合,推動了產業自身的整體轉型和升級換代。互聯網帶來的多終端、多屏幕,將產生大量內容服務的市場。而在內容版權的衍生產品,互聯網可將內容與衍生品與電商平臺一體化對接。一些區域型的特色文化產品,將通過互聯網走向全國。未來設計師品牌、族群文化品牌、小品類時尚品牌都將迎來機會,而明星粉絲經濟也將擁有豐富的想象空間。 “互聯網服務業”將會帶動生活服務O2O的大市場,互聯網化的融合就是去中介化,讓供給直接對接消費者需求,并用移動互聯網進行實時鏈接。例如線上預訂線下服務的企業,可直接面對消費者,不僅節省了固定員工成本,還節省了店面成本,真正將服務產業帶入了高效輸出與轉化的O2O服務市場。 互聯網對于媒體的影響,不只改變了傳播渠道,在傳播界面與形式上也有了極大的改變。交互化、實時化、社交化、社群化、人格化、親民化、個性化、精選化、融合化將是未來媒體的幾個重要的方向。讓媒體與手機互動起來,還塑造了品牌與消費者對話的新的界面。一批有觀點有性格的自媒體將迎來發展機遇,用人格形成品牌、用內容構建社群將是這類媒體的方向;同時,一些用大數據篩選和聚合信息精準到人的媒體也會迅速崛起。 “互聯網醫療”的融合,最簡單的做法是實現信息透明和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而互聯網醫療的未來,將會向更專業的移動醫療垂直化產品發展,可穿戴監測設備將會是其中最有可能突破的領域。同時,隨著互聯網個人健康的實時管理的興起,未來傳統的醫療模式,將由以醫院為中心的就診模式,演變為以醫患實時問診、互動為代表的新醫療社群模式。 |